首页
高考新闻
高考备考
高考志愿填报
高考题库
备考攻略
语数外
史地政
物化生
高考作文
高考心理
学习方法
高考家长必看:3个“陪伴技巧”,帮孩子卸下压力从容备考
优志愿整理 · 2025-9-26 · 2045次阅读

高考,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关卡,而家长的陪伴,是孩子备考路上的重要支撑。如何做好“陪伴者”,不给孩子增添额外压力,让孩子轻松备考,是每位家长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以下这三大关键,或许能为家长们提供一些方向。​

一、沟通时少问“结果”,多聊“感受”​

高考备考期间,孩子对成绩的敏感度远高于平时,家长的每一句追问都可能成为无形的压力。与其反复询问“这次模拟考排多少名”“离高考只剩多少天”,不如将关注点转向孩子的内心感受。试着用“今天复习下来累不累?有没有遇到一道解出后特别有成就感的题?”这类温暖的话语开启对话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关心的是他这个人,而非仅仅是分数。这种不带功利性的关怀,能慢慢卸下孩子的心理防备,当他们愿意主动分享复习中的困惑或小喜悦时,亲子间的信任便会不断加深,孩子也能在更轻松的心态下投入学习。​

二、生活中不搞“特殊化”,保持日常节奏​

不少家长认为,高考前要给孩子“特殊照顾”,比如每天准备昂贵的“补脑餐”、全家说话走路都轻手轻脚、暂停所有日常活动。但过度的“特殊化”反而会放大高考的“特殊性”,让孩子潜意识里觉得“高考是巨大的负担,全家都在为我紧张”。其实,保持平时的生活节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:像往常一样做家常菜,饭后和孩子聊几句新闻或趣事,家人正常看电视、开展日常活动。熟悉的生活氛围能给孩子“一切都很稳”的安全感,让他们觉得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次普通的挑战,无需过度焦虑,从而以更从容的状态应对备考。​

三、面对“偶尔摆烂”,多接纳少批判​

备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没有孩子能始终保持百分百的紧绷状态。当孩子某天说“不想学了,想刷会儿手机”,或是把书本扔在一边发呆时,别急着指责“你怎么这么不努力”“别人都在拼命你却偷懒”。这种批判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,反而影响后续的学习动力。不如换一种温和的方式:“看来你今天确实累了,那咱们先休息半小时,看看短视频放松一下,等会儿咱们一起整理错题,好不好?”偶尔的放松不是“偷懒”,而是大脑和身心的“充电”。接纳孩子的“不完美”,允许他们有短暂的“摆烂”时刻,比强迫他们“时刻紧绷”更能帮助孩子调整状态,以更饱满的精力投入后续的复习。

查看全文
输入分数 测测你 能上哪些大学
创建成绩